建堂緣由

德光教會建堂緣由與異象

    1993年德光教會開設以來就一直在恩典之屋成長,當時東門教會執事,現任德光教會的長老許重勝醫師無償借用現址到現在。經幾次的整修,因空間不足目前分三場聚會,兒童主日學也因分班教室不足而移到崇德二街53號,感謝吳南烈長老無償提供場地。

    場地對教會的成長是一個重要的因素,幾次調整都有特別的突破,禮拜堂改在三樓;增加一樓轉播;增加第二場和第三場等。為了解決教會空間不足對教會發展的限制,確定現址許長老將來另有計畫用途,幾年前開始成立購地建堂小組,並編列建堂奉獻目標。當初長執對於購地建堂的共識是,200-300人的禮拜堂,室內空間以一坪三人,約70-100坪。保持分場禮拜,要有同步舉行兒童、青少年聚會的足夠空間,週間可供社區教室使用。例如:第一場與青少年,第二場與兒童同步敬拜。

為何不蓋足夠全教會可以一起敬拜的禮拜堂?

按2010年三場主日禮拜總平均287人,最少需要300人的座位,保守估算一坪3人,最少需要100坪,而且幾乎沒有多餘成長空間。

如果以相同空間按目前三堂禮拜,按2010年三場分別為147、87、53人,都有一倍以上的成長空間。

分場禮拜不容易認識怎麼辦?

記得教會一百多人聚會時,長執一直面對一個問題,就是無法認識所有的會友。當時我們承認問題的存在,但是考慮教會的成長,我們不能一直按自己的能力,我們採取每位長執認識一小群,將教會會友分組關懷。一段時間後為了更有效關懷,長執開始閱讀有關小組牧養的書籍、觀摩,並從志願的長執和會友約十人開始試辦小組牧養,這過程有許多的困難,感謝上帝的憐憫與同工的堅持,經幾次的脫胎換骨,直到2010年每週小組平均出席含青少年為149人。雖然還是無法認識所有的會友,但大部份會友都能深入的認識一小群人,並且教會能慢慢成長。除此之外求上帝幫助我們每個會友都能至少有一個事奉,在事奉中彼此認識,也成為肢體一起歸屬於教會。也期待透過更有聯誼性的聯合禮拜或活動加強教會的連結。

為何這幾年都沒有找到合適的目標?

我們評估過許多地與建築物,曾經標購兩次土地各差300與200萬元,也曾經評估地下室,唯考慮維護費高、空間高度不理想、樑柱大且多、長期管理費等而作罷。既成建物都因一個樓層無法滿足我們作禮拜需求,或者無法符合安全與消防。

土地或因離原地太遠、太大或面臨大馬路取得成本太高。其他還有未重劃、禁建、公園預定地等無法馬上使用之地都曾經被介紹,經小組研究發現問題而作罷,感謝上帝預備仔細、認真、專業的購地建堂小組成員過濾許多潛在問題。其他還有交通、停車是否便利、宣教位置是否恰當、價格是否符合我們的預算等因素。

  累積這幾年的經驗,讓我們對建堂有更清楚的異象如下:

禮拜堂需容納300人,約100坪。其他空間需要100坪,供兒童、青少年、社區,主日與週間輪流使用,禮拜堂也必須是多功能,以增加使用率。